若岩
将近四分钟的里氏8.0级地震,使许多村镇夷为平地,失踪、死亡人数超过八万。震中北川,瞬间成为一座死亡之城。在这麽短的时间内,如此近距离地直面死亡,渺小的个人与巨大的国家,同样感到无力。走访了四川多个灾区,与许多骨肉同胞交谈後,感触良多。简单谈几点宏观的感觉。
直面生死的拷问
许多灾区的人明讲,过去一心想挣钱,在经历过如同世界末日的天崩地裂後,他们的人生观变了,想得开了。过去为了一两块钱与人争吵,现在可以为了做义工花时间、奉献金钱,赔人、赔钱、赔力。更有司机担任志愿者,陪我们跑灾区;有的出租司机听说我们是外来的志愿者,更主动提议免车费。人们也开始彼此珍惜,爱说感恩,常常听到川人对外来的志愿者道声“谢谢”。
地震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。透过网路,第一手的相片与视频,在第一时间内冲击著人们的感官,与灾区骨肉同患难。
如果1989年的事件是为中国当时的意识形态划下了休止符,5.12地震则是为更深层的全民心灵重塑,开启了契机。红遍大江南北,讲论《论语》做人道理的于丹,在面对大限生死时,在电视上的言论,除了真情泪水,可说是苍白无力的。一时间,人们只能用宗教信仰辞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∶温总理坦言,地震让所有的人都经历了一次“心灵的洗礼”;三联周刊文章,对“心灵的拷问”;林强《真相比荣誉更珍贵》,强调“悲悯的情怀”;电视上不断播放的“信念就是力量,信念支援你我生命”。如果89事件导致大量文化精英理想的破灭,开始心灵的流浪,四川之震则是灵魂之震,使亿万中国人开始直面生死的拷问。
这一切都暗示著一场追寻心灵家园的大幕即将拉开──现在才刚刚开始。未来10~15年必将是各种宗教信仰逐鹿中原的时刻,之後,中国的宗教人口比例就会定型。
中央政府新形象
中央政府快速有力的反应,树立了崭新的亲民形象,川内、川外,海内、海外,一片赞誉之声。虽然大多数川民对四川官吏仍有恶感,但每每提到温总理与中央政府时,却是真心感恩。
从某种角度讲,5.12为中央政府洗刷了因89事件而来的道德罪孽,成为其赎罪之日。此次抗震救灾,为中央政府积累了极大的政治资本与人文资源,势必大大增强其执政的自信心与执行力,为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。在局部与短时间内,可能出现因此而来的滥用权力;但从长远与基本面来看,政府的整体行为与上世纪相比,已经受社会极大约束,局部、暂时的冲击,只能起到洗牌的效果。
地方滥权受遏制
与中央政府的迅速反应相呼应,全国媒体更加相对透明、独立地对震情进行跟踪报导,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形成对峙,产生中央政府、地方政府、新闻媒体在力量与利益格局上的重分配。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依赖又有张力的微妙关系所形成的定式,在这次救灾过程中被打乱,中央政府以铁腕的指挥与反应深获民心。如此发展下去,地方政府的腐败,将受到中央亲民政策与媒体监督的双重打击,加上民心所向,有可能更多遏制地方的滥权。
民间力量大觉醒
除了中央政府与军队的快速反应,民间力量的展示参与是本次救灾的一大亮点。如果没有民间力量的参与(志愿者、企业、NGO),单凭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。地震当天,大批的计程车赶往都江堰,救助无数伤员;成都市各大医院的外地伤员,全凭志愿者爱心照料看顾;灾区的营地全由志愿者维护管理。在帐蓬小学、饮水机旁、夏令营里┅┅到处都是志愿者的身影。而大批企业家与企业界的爱心捐赠,成为後勤的最大供应。
在大灾面前,在混乱的局面中,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,民间力量自然有机地与政府力量相联合,共同抗震救灾。这种尝试不能先行计划,只有在这样的大灾难前才能出现。这是上帝的计划。这个良性的互动与接触,势必改变政府与民间的关系与相互间的看法。民间组织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与自信。
NGO的建立
巨大的天灾使人谦卑,也同时让政府与民间感到同样渺小。本次救灾充分体现了NGO(非政府组织)的社会意义和价值,突现多元社会中,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的互补与互动,也是经济力量再分配後所带来的社会整体力量再分配的体现。在社会力量为灾害贡献爱心、人力、财力的同时,他们的政治力量也必然会兴起。从社会建制的角度,民间力量在此次地震中的强有力表现,势必带来NGO的兴起,成为未来数年社会、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指标。虽然没有大量民间NGO机构的名义,但通过救灾的实际操作,其实体已经存在,社会与法律意义上的存在只是时间问题。
社会文化分水岭
中国已经进入没有政治强人的时代,没有人再握有第一、二代领袖那样大的权力,可以一夜之间扭转国家的命运与方向;领袖人物的生死,也不再能促发社会的动荡与改变。然而,八万平民生命在短时间内丧失,却重得让人难以承受,以至於国旗第一次为平民折腰,以至於几十万民众在天安门广场默哀後,声嘶力竭地高喊30多分钟“中国加油”!
这一震、这种痛,所带来的冲击与能量,会在5到10年内慢慢释放出来。意识形态的虚无,经济的迅速发展,民族意识的膨胀,道德的滑坡,与四川5.12灵魂之震,这一切似乎都在指出,中国近代社会已经进入到全民信仰心灵层面转型的关键时刻。5.12是一剂催化剂,将标帜出中国将往何处去?!无论如何,5.12地震必将成为正在转型的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。
总结∶教会如何因应
此次大灾把所有的人推到一个共同的、平等的起点──我们都是人。中央政府过去一直扮演民众道德与精神家园导师的角色,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破产的今天,在灾难面前,这种角色已成为无力的口号与负担。政府号召专业心理谘询人士介入的行动,本身就意味、标帜著它正式退出民众的心灵世界。人们在震後痛定思痛,将开始心灵家园的追寻与重塑。
同时,这个起点的出现,是共产党执政以来唯一的一次,也只有在当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才可能出现。各种社会力量有效、积极地介入,必将引动政治格局的洗牌与新布局。在大灾与同为人这一基本点上,意识形态被进一步弱化,政府与民间力量经历更多的良性互动。
以上两点可能进一步引动教会与政府间关系的变化,从意识形态的敌对状态,转化为社会力量的制衡关系。对於教会,这一关系的变化本身,就意味著更大的生存空间。教会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变化,并在行动上进行相应调整。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以对待家庭矛盾的心态与回应,来处理与政府的冲突,为信仰与福音广传赢得更多空间。
作者来自中国,现居美新泽西州。
来源: 海外校园
发表:
quanyuan
12/22/2009
浏览:
95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