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社交媒体上,我们过的往往是双面人般的生活:比如我们习惯了只晒自己的高光时刻,让大家以为自己一直过得很好,却没有人知道各自所经历的难处;面对群里接龙式的欢迎或点赞时,你也不得不保持队形;又比如面对领导的要求时,即使不愿意做也得硬着头皮回复一个“好的”加上一个“笑脸”。我们的在线情感往往不是真正的感受,因此当你与所谓的好友嘘寒问暖时,可能也只是出于无奈,而非真正的关心。孔子曾说“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”,意思是有益的朋友需要具备几种特质,头两样就是“正直”与“诚信(谅)”,即有益的朋友应该是真诚的,而不是“友赞(点赞),友评(评论),友多夸(夸奖)”。
真诚的友谊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,一个是无情的诚实,<3>另一个则是艰难中的照料。前者的意思是尽最大可能对他人坦诚,即使可能得罪对方。笔者曾读到一个故事:Cathal Morrow是一家IT人才招聘公司的主管,有一年他发现自己的兄弟在一些重要的事上曾欺骗过他,便做了一个决定:自己在一年内不说任何一个慌,并且真的这么做了。在这一过程中Cathal发现在一些诚实的关系中,更容易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,而另一些关系里对方只喜欢听好话。在因为说实话而失去了一些朋友的同时,他也让另一些朋友知道,当他说自己爱他们时,他说的一定是实话。<4>
谈到第二个特征时,笔者不禁想到圣经中约伯和他三个朋友的故事。许多基督徒对于约伯三个朋友的印象往往是冷酷无情、思维僵化,但其实在旧约(特别是智慧文学)中,朋友这个词在希伯来语中是chesed,意味着一种“誓言般、坚不可破、盟约般的爱和忠诚”。<5>那三位朋友能在约伯的肉体和精神处于如此打击之下,并没有抛弃他,而是冒着风险去看望他(不怕被他的皮肤病传染),并连续几日和他一同哀哭,正说明了他们彼此之间的真诚和忠心。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缺点,但这份友情弥足珍贵。
不过即使是一段真诚的友情,也有两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
其一,不管一段友谊多么忠诚和稳固,对方大概率无法陪伴你一生(可能因为对方换了座城市生活,甚至有的人已不幸去世),这也是为何大部分的友谊往往是阶段性,旧朋友会被新朋友代替;
其二,虽然朋友相聚有时,但人生的常态却是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得一个人面对。不过圣经却告诉我们,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了罪人的朋友,经文中说他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。(参《马太福音》11:19)。自古以来有许多为朋友舍命的例子,耶稣也称赞这种“为朋友两肋插刀”的行动——“人为朋友舍命,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。”(《约翰福音》15:13)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体现的对我们的爱和友谊则更加伟大,因为这是一种为朋友舍身而使其称义的行动。
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赞美诗《耶稣恩友》(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),其中唱道:“耶稣是我亲爱朋友,担当我罪与忧愁……何处得此衷心朋友,分担一切苦与忧”。“出门靠朋友”的确能帮你解决一些暂时的问题,但耶稣基督却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关于永恒的问题:我们的罪担得以脱落,与永远的死亡说再见。
作家史铁生在他21岁那年因双腿瘫痪住进了友谊医院,他多次提到虽然双腿背叛了他,但靠着友谊他没有死,因为有乡下插队的同学写信鼓励他,还有朋友不断给他带书,带来外面的新消息,带新朋友给他。<6>而靠着耶稣基督救赎的友谊,我们更不会死,因为已被这位朋友编织进了“救恩的挂毯”中。不仅如此,这位朋友还为我们分担今世许多其他朋友无法帮我们分担的忧虑。(参《马太福音》11:28)正如神学家爱德华兹(Jonathan Edwards)所说:天堂如何远超过尘世,他(上帝)向我们表露的恩典和爱也远超任何其他的爱和友谊。
每个人都渴望一段“真实、真诚”的友谊,因为真朋友能带给我们欢乐,与我们共渡难关,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;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建立与那位“真神”的友谊,因为即使当所有人都背弃你时,他仍是你“最知心的朋友”。
注:
<1> 关于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线下交友的负面影响,较权威的可参看时代(Time)杂志文章“Social Media Has Made Teen Friendships More Stressful”, 以及healthline网站的文章“Social Media Is Killing Your Friendships”。
<2> Sherry Turkle, Reclaiming Conversation: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, Penguin Press, 2015。
<3> 生活中许多“善意的谎言”(whitelie)背后的成因较为复杂,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。
<4> Nothing but the truth,
<5> Christopher Ash, Job: The Wisdom of the Cross, Crossway, 2014.5.31。
<6> 参见《回忆是生命的礼物》这本文集中史铁生所写的《我二十一岁那年》。
摘自《OC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