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情绪带到上帝面前

泉源全部(4000+)文章:
将情绪带到上帝面前


最近看了一个关于自我觉察的教学视频,主张情绪不应简单分为“积极”或“消极”,而应被全然接纳,而非压抑。比如说,当员工因同事升职更快而感到嫉妒时,不该把嫉妒当作消极情绪而立刻自我批判,因为这种批判常常会带来羞愧、自责等更深一层的负面情绪,反而让人陷入更复杂的情绪循环。不如把嫉妒当作一种信号,引导我们更真实地认识自己的渴望和信念。这种“觉察-接纳”的方式,的确能帮助我们放下苛责,与自己和解。

但作为基督徒,我也不禁思考:如果某些情绪本身就带有破坏性,比如嫉妒、愤怒,仅靠“接纳”真的能带来持久的内心平安吗?

在心理学理论中,情绪通常被视为“中性”的——它们只是我们内心的反应,不带道德评价。但这种观点也容易使人走向一个误区:既然情绪是真实的,就都应该被接受,甚至合理化。例如,有人认为嫉妒是正常的,甚至可以转化为进步的动力。如果觉察和接纳成为终点,而不是出发点,我们很可能会无意中为罪性开绿灯。

然而,圣经揭示情绪是“心”的显像,而人心是属灵争战的战场——“因为心里所充满的,口里就说出来。”(参《路加福音》6:45)《箴言》14章30节说:“心中安静,是肉体的生命,嫉妒是骨中的朽烂。”嫉妒并不无害,它会在心中发酵,腐蚀我们的灵魂,破坏我们与神、与人的关系。

当然,另一种极端也同样危险:那就是对情绪过度苛责。一旦发现内心有嫉妒、愤怒等,就立刻自责,甚至怀疑自己的信仰,认为“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”。这种过于理想化的信仰观,不但无法帮助我们面对情绪,反而让我们陷入律法主义。保罗在《罗马书》7章18节坦然承认自己也经历“立志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”的挣扎。圣经从未要求我们靠自己去消灭罪性,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神的恩典中真实地面对并处理它。

因此,情绪的觉察固然重要,但不能止步于此。基督信仰的回应路径不是压抑或合理化,而是将情绪带到上帝面前,求他来光照、引导、更新。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属灵步骤是“分辨”——不是所有情绪都源自罪,不是每一个负面感受都需要“认罪悔改”,但所有的情绪都值得带到神面前,让他来判断、医治。

管理情绪的4个步骤
有些情绪,如恶意嫉妒、苦毒、骄傲,确实源自罪性,需要悔改;但也有一些情绪,如义怒、哀伤、被冤枉后的委屈、渴望被理解的痛,它们所揭示的,或许是我们对公义、爱、和美善的深切渴望。

耶利米即是一个例子,他的情绪并非单纯出于个人的罪。作为先知,他因看到以色列民背离神的行为而心生愤怒与悲痛。他的情绪反映了他对神公义的渴望,而并非罪的显现。神没有责怪他,而是给予他安慰,并通过后来的应许和恢复带给他新的希望。耶利米的情绪虽然强烈,但并不意味着他有罪。神理解并接纳了他内心的痛苦,并最终带领他走出困境。因此,像义愤、悲伤、被冤枉后的委屈等,虽然情感强烈,但这些情绪反映了我们心中对公义的追求和对美好的渴望,应该被带到神面前,而不是立刻认为自己有罪。

面对情绪,我们既不是要全然接纳,也不是全然压抑,而是要按圣经的方式去管理。一个健康的属灵回应可以分为四个步骤:

1.觉察—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,辨认它从哪里来、会带来什么影响。

2.分辨——判断这些情绪是否源自罪性。并非所有的情绪都需要悔改。例如,义怒、忧伤、被冤枉后的委屈、渴望公平但未被满足的痛——这些情绪可能并非罪恶,而是对公义、对爱、对理解的渴望。

3.认罪(悔改)——对于那些源自罪性(如嫉妒、愤怒、怨恨等)的情绪,承认它们背后的罪性,并带到神面前交托。不因为情绪的存在而羞耻,而是承认自己需要神的赦免和帮助。

4.管理——透过神的话语调整我们的思维,并依靠圣灵的力量学习新的回应方式。

与世俗心理学中常见的“觉察→正当化→接纳”不同,圣经的路径是“觉察→分辨→认罪→管理”。基督徒不靠自己压抑或合理化情绪,而是借助神的恩典和指引,让情绪逐步归正,使内心得以更新。

哈拿:一个被神翻转的个案
旧约中有一个因嫉妒被神翻转的美好例子——哈拿(参《撒母耳记上》1章)。她因多年不育而忧伤,特别是在丈夫的另一位妻子毗尼拿不断挑衅下,她心中自然也会有嫉妒与怨愤。但哈拿没有任凭情绪膨胀成苦毒,也没有压抑这些感受故作坚强,而是来到神面前“痛痛哭泣”,向他倾心吐意。她没有与人争辩,而是把内心的苦情带到神面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她的处境并没有立刻改变,但她的内心却被更新了——“于是妇人走去吃饭,面上再不带愁容了”(参《撒母耳记上》1:18)。她的平安不是因为问题解决了,而是因为她把情绪完全交托在神的手中,得到了释放。后来,她的确怀上了撒母耳,并将他献给神。但更重要的是,在面对嫉妒、羞辱、苦难的过程中,她学会了信靠和敬拜。

从哈拿的例子来看,神不是要我们压抑负面情绪,而是邀请我们把它带到神面前,得着医治和更新。属灵的情绪管理不是靠意志克制,而是靠信心转向神。

现代心理学所倡导的“觉察与接纳”,在认知层面确实有益,但它缺少了信仰中最核心的那个维度——“真理与恩典”。基督信仰的道路,不是压抑负面情绪,也不是合理化负面情绪,而是在神面前诚实地承认自己的软弱,并在真理的光中被医治、被调整。当我们照着圣经面对负面情绪,就能不仅更真实地认识自己,也能活出更自由、更有盼望的生命。


文章来源:有盏灯 情绪管理 面面观 / Mia chen 2025年7月19日

发表: 兰花 7/21/2025
浏览: 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