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失的自我与生命的追寻:通过AI,我要寻找什么?

泉源全部(4000+)文章:
流失的自我与生命的追寻:通过AI,我要寻找什么?

作者:舞子蜀

流失的自我

加缪在《西西弗神话》中讲述了西西弗每日推石上山,循环往复,以此隐喻人一生的荒诞与虚无。对加缪来说,人生本无意义,而真正的英雄主义在于认清现实,却依然能勇往直前。

可是让我们来想象一下——如果这块每日重复搬上山的石头,每推上一点,就崩解一点,直至推上山后无复存在,然而第二天又是一块大石头放在山下,以此往复,这又会如何呢?

加缪所反抗的是存在本身的重量,在反抗中自创意义,所以西西弗本质上是幸福的。然而加缪未曾预料到的是,后疫情时代的我们,就连存在的重量都在不自觉地流失,虚无感只在加剧,难以消解。

流失体现在时间上。手机随时随地让人分心,我们身不由己地投入,抽离需要更大的意志力,被夺去时间后茫然失措,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中,甚至无从下手改变。

然后是满足感。多巴胺的分泌太快容易得到,一个点赞,一条短视频,一部爽剧,浅尝辄止的结果是来去如风,时刻勾起“想要更多”的欲望,深层探求和需要被一点点解构,跳过过程,直达结果,意义无从安放,直至自己都无法认清想要什么。

而AI的到来直指人类的知识储存。一个人的毕生所学也敌不过全人类大数据的一秒整合,知识的瞬间摘取是学习过程的被剥夺。从前尚且在搜索引擎中寻找知识经验,而现今只要向AI发出一条指令,即可得到相应结果。这当然极大程度提高了效率,只是学习的过程被即时的知识取代,不曾咀嚼即拿来使用。这些知识变成漂浮在空中的粒子,与我们若即若离,原本需要我们花时间、心思和精力去采摘,使之落实在地、为我所用的内化过程,不复存在。

人与AI的互动注定会越发加深,理性之中,我们知道这不会是终极答案,只是在相互驯化的过程中,我们太容易在追求速度、效率与精准中停止思考与寻问,无意识地被牵着走,直至流失自我。

人何以存在?

这也许是让我们都恐慌的问题——如果我们以“我思故我在”为立足点,那么当科技步步解构人的思维方式,AI领先人类抵达知识的更高层,剩下我们茫然寻求的,必须得逼问自己的是:我们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到底是什么?

“听过许多大道理,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”某种程度上,这解释了人一生的困境,我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再极致,科技的发展再尖端,也依然无法给人带来幸福——情绪与精神疾病如同这个时代的“瘟疫”,现代人成了无根的草,四处奔波。

这就是人无法解决的挣扎——我们对于完美的追寻永远和不完美的人生现实有一条巨大的鸿沟,没人知道这到底为何,又如何跨越,认清现实者如西西弗,呐喊而无回响。还有更多的人在努力企及那对岸,却一再坍塌。AI只是又一次尝试。

然而吊诡的是,我们最想要抛弃的不完美,恰恰是让我们可以凌驾于AI之上的存在。我们的喜怒哀乐,左顾右盼,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纠葛缠绕,我们对于人生的迷茫和探索,我们对于未知的追问,让我们成为真正的“有灵的活人”。

这是人心深处的指向,身之为人,我们似乎一直被牵引着,在寻找着什么,却始终看不清,道不明。所以我们困惑,痛苦,伤害人,也被伤害,在情感中纠结,在成功中仍空虚。我们太快容易得到满足,又太快发现这种满足短暂消失——因为所有事物都只是那真实满足的影子。

寻找的是什么?

与西西弗推石上山的寓言不同,C.S路易斯(C.S.Lewis)在《荣耀的重负》中做过这样一个比喻:他认为人生意义的满足是不为人所立刻知晓的,就像一个孩童希望体会希腊诗歌的美感,但必须得从头开始学希腊语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他必定经历读不懂的痛苦,也可能需要为了功利目的——成绩、讨父母喜欢而驱动自己继续学习,甚至还会有分心,偷偷转去读英文诗。但只要他心中对于希腊诗歌的向往仍然在那里悸动,他就不得不经历这个学习过程。

同样,如果我们最深处的渴望不在这个世界,那么毕生都是寻求的过程,我们总会遇到与之相似的缩影,也会遇到与之相冲突的诱惑,这些事物都在叫嚣着抓住我们的心——夕阳西下那一瞬间的光芒,花开时的颤动,曲终人散的惘然,我们的心随之牵引,然而最终怅然若失,都因为它们只是信使,是媒介,它们在悄悄向我们低语:那真正的满足不在这里。

《罗马书》8章22节说到:“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、劳苦,直到如今。”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无常的叹息指向我们的“受造”。唯有造我们的那位才能真正懂得我们为何而生,如何过这一生,直到我们回到他面前,我们才真正知晓自己是谁,否则我们一直捕风捉影,叹息劳苦,无法安息。

从某种程度来说,AI的到来迫使我们更加反思生命的处境,它带有创造的影子,却无法指向创造的本质。它不是上帝,也不是撒旦,它看似只是客观冰冷的工具,却有能力将人异化。

许多人,也包括基督徒都在思考的现实问题是:我们如何正确使用AI?这也许对于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经历与答案,正如AI能够被训练成适应不同个体的思考方式与需要。这是一封我们必须亲自打开的邀请信,不管是否愿意,AI已经开始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只是若我们没有以一颗警醒的心,若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属谁,便太容易沉浸式投入,用自我与之交换,迷失其中。

所以与其问如何使用,我们更要问自己:通过AI,我要寻找的是什么?

C.S路易斯在《返璞归真》中说道:“寻找真理,你最终或可找到安慰;寻找安慰,你既得不到安慰,也得不到真理,只会在开始阶段得到一些泡沫和不实际的思想,和最终彻底的失望。”

在探索AI的过程中,不断反思这个问题,至少是一盏探照灯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
来源:有盏灯

发表: 眼中的瞳仁 7/27/2025
浏览: 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