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們六個》的真實主角──林作賢

泉源全部(4000+)文章:
《我們六個》的真實主角──林作賢
父親外遇毀全家,台劇《我們六個》真人真事改編背後的信仰救贖:不讓童年悲劇寫結局

當過資優班老師、校長、公職退休後任大學講師,讀過5個碩士、2個博士班,也是連續創業家的林作賢,在15歲那年,人生遭遇劇變。
當父親成為家庭破壞者,當童年充滿創傷與背叛,一個人如何能夠不被過去綁架?

台劇《我們六個》的真實主角林作賢,用生命見證回答了這個問題——透過基督信仰的力量,即使是最深的童年悲劇,也能轉化為饒恕與新生的起點。

真人真事改編的戲劇《我們六個》,講述一個八口之家,因父親林達生外遇而支離破碎的故事。

主角原型林作賢,國中時期經歷父親因外遇離家,母親被第三者活活燙死,六個未成年孩子被迫進入育幼院。二十年後,父親林達生被同一位小三用電鍋砸死。這個雙重悲劇,曾轟動台灣社會,登上新聞頭版。

然而,如今成為敬虔基督徒的林作賢,活出了不被童年悲劇綁架的生命,其轉化歷程正如聖經中的約瑟,見證神如何將傷害轉為祝福。

當父親成為家庭的破壞者
父親在幼年子女生命中本應是支柱和保護者。然而,有些父親因為工作缺席,使父親角色變得模糊;更有甚者,父親本身成為家暴、性侵加害者。

林作賢的父親林達生,原本是事業成功的車行老闆,因為外遇,選擇離開家庭、與第三者在一起,導致家破人亡、妻離子散。

林作賢回憶,父親外遇後,母親夜不能寐,心靈遭受巨大挫折。更悲慘的是,母親在與小三談判時,被對方用九十度熱水活活燙死。

「法律沒有給予母親公義。」林作賢說,害死母親的人僅服刑兩、三年就因特赦出獄,這讓當時十幾歲的他對法律失去信心。

母親過世後,六個孩子頓失依靠,被迫搬到月租僅245元的社區。「那裡環境惡劣、髒亂,充斥著毒品問題,我晚上甚至不敢外出。」最終,六個兄弟姊妹只能一同前往天母聖道育幼院,連親兄弟姊妹都無法同住,因育幼院按年齡和性別分組。

童年悲劇的長遠影響
心理學研究顯示,只有百分之八到二十的成年人能從不安全依附轉向「獲得性安全依附」。

這意味著,大多數經歷童年悲劇的人,在成年後建立健康關係時,會面臨極大困難。

童年創傷會內化為兩種核心信念:「我不值得被愛」的羞恥感,以及「世界是不安全的」恐懼感。

對林作賢而言,這種困難更為劇烈。二十年後,當他接到父親被同一位小三用電鍋砸死的消息,起初還以為是詐騙。

「父母相繼被同一個人害死,這份深重仇恨曾讓我對法律失去信心,甚至萌生自殺念頭。」林作賢坦言,他曾走到橋上想結束生命。

約瑟:從童年悲劇到生命轉化的典範
聖經中的約瑟,同樣經歷童年悲劇:被親兄弟賣為奴隸,後又被誣陷下監。然而經文反覆強調一個關鍵:「耶和華與約瑟同在,他就百事順利。」(創世記三十九章二節)即使在最黑暗景況中,神的同在成為約瑟生命轉化的關鍵。

約瑟最終對兄弟們說:「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,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,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,成就今日的光景。」(創世記50:20)其實,這不是否認傷害或為加害者開脫,而是看見超越創傷的神聖計劃。約瑟選擇饒恕,在神的天國計劃中,將創傷轉化為祝福的源泉。

林作賢的生命歷程,呼應著約瑟的見證。相同的是,兩人都曾在童年遭遇家庭破碎悲劇,都曾失去家庭的保護與依靠,但最終都選擇了饒恕,活出不被童年悲劇綁架的生命。

饒恕:從綑綁到自由的關鍵
「最初無法原諒兇手,直到得知兇手過世後,才真正放下。」林作賢分享饒恕歷程,領悟到耶穌所說「你們要饒恕人,你們必得饒恕」的道理,明白到饒恕他人其實是「饒恕自己」。

此領悟改變林作賢的生命。「信仰幫助我從仇恨的綑綁中解脫出來,不再活在過去陰影裡。」

他發現,不饒恕就像自己喝毒藥,卻期待別人死去。

饒恕不是說傷害沒發生,而是選擇不讓傷害繼續控制自己生命。

「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,兒女的心轉向父親,免得我來咒詛遍地。」(瑪拉基書4:6)林作賢雖無機會與地上父親真正和好,但透過饒恕,他選擇成為創傷連鎖反應的「斷點」,不讓仇恨和傷害延續下去。

不被童年悲劇綁架
聖經教你怎麼面對、轉化、重建與得醫治的五個關鍵路徑

一、在哀歌中誠實面對痛苦
「我的心哪,你為何憂悶?為何在我裡面煩躁?應當仰望神,因他笑臉幫助我,我還要稱讚他。」(詩篇42:5)從詩篇可見,人可以誠實地向神表達內心憤怒、失望和痛苦,不需假裝堅強。

二、更新心意的轉化
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」(羅馬書12:2節)透過神話語的更新,一個人能重新建構創傷經驗的意義,從受害者身份轉向得勝者生命。

三、在基督裡的新身份
「若有人在基督裡,他就是新造的人,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。」(哥林多後書5:17)我們的身份不再由過去創傷定義,而是由在基督裡的新生命定義。

四、倚靠聖靈的醫治
「主的靈在我身上,因為他用膏膏我,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;差遣我報告:被擄的得釋放,瞎眼的得看見,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。」(路加福音4:18)聖靈的工作包括醫治破碎心靈,釋放被創傷綑綁的生命。

五、在群體中經歷醫治
「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,如此,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。」(加拉太書6:2)在信仰群體中,透過彼此支持、代禱和見證,能進一步經歷屬靈的「再親職化」(屬靈家人),重建信任和安全感。

從信仰出發的4個療癒實踐
默想神的同在
每天花時間,安靜在神面前,默想「耶和華與我同在」的應許。在最黑暗回憶中,操練覺察神的同在,讓祂的愛充滿你的那些破碎空間。

寫下饒恕日記
將需要饒恕的人和事寫下,為每個傷害禱告,求神賜下饒恕力量。記錄饒恕過程和心境變化,見證神的醫治工作。

宣告真理取代謊言
識別創傷帶來的謊言(如「我不配被愛」),用神話語的真理來取代(如「神愛世人,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」—約翰福音3:16)。每天宣告這些真理,直到它們成為內在信念。

尋求專業協助
結合信仰與專業心理輔導,在安全環境中處理創傷記憶。許多基督徒心理諮商師能整合信仰資源與治療技術,提供全人醫治。
* 「倚靠耶和華、以耶和華為可靠的,那人有福了! 他必像樹栽於水旁,在河邊扎根,炎熱來到,並不懼怕,葉子仍必青翠,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,而且結果不止。」(耶利米書17:7-8)祝福每個受傷心靈都得醫治。(AI製圖 / 記者詹英村)

從受害者到見證者的轉化
林作賢的生命見證帶出提醒:童年悲劇雖然痛苦,卻不必成為一生的綑綁。

「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,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,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。」(以弗所書3:20)

今天,《我們六個》的六位主角都在社會上奮發有成,活出自己的光芒。林作賢不僅走出童年陰霾,更成為許多破碎家庭的盼望和見證。他的故事見證,選擇饒恕、選擇倚靠神,即使是最深創傷,也能轉化為祝福他人的泉源。

「壓傷的蘆葦,他不折斷;將殘的燈火,他不吹滅。」(以賽亞書42:3)這是神對每個受傷靈魂的應許。不論童年悲劇多麼沉重,在基督裡,都能找到醫治、饒恕和新生道路。

林作賢選擇不被童年悲劇綁架,選擇饒恕,選擇生命。他的見證如同現代的約瑟,告訴人們:即使在最深的坑中,「耶和華與他同在」的應許依然真實。

有神的「同在」,最深傷痕可以成為最美的見證,最大痛苦可以轉化為最深的憐憫。

這就是福音的大能——不是讓我們遺忘過去,而是賦予過去新的意義;不是否認傷害,而是在傷害中看見恩典;不是獨自掙扎,而是在神的愛中得著完全的醫治與自由。

今天,如果你正背負著童年傷痛,被昔日陰影綑綁,林作賢的見證要對你說:現在就是交託的時刻。將那些破碎記憶、未癒合傷口、無法饒恕的仇恨,都帶到十字架前。

「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,我就使你們得安息。」(馬太福音十一章二十八節)這是主耶穌親自的邀請。

不要讓童年悲劇定義人生。今天就做這個決定:選擇饒恕,選擇交託,選擇相信「耶和華與你同在」。你的故事還未結束,最美好的篇章正等待被書寫。

在基督裡,你可以成為下一個約瑟,下一個林作賢,將生命的破碎轉化為榮耀的見證!

来源:基督教今日报

发表: 葡萄枝 8/10/2025
浏览: 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