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几次搬家教会我的:房子不是家,心安才是归处

泉源全部(4000+)文章:
十几次搬家教会我的:房子不是家,心安才是归处

珩馨

距离上次搬家,好像已经快7年了!这几年听着约书亚乐团的《安然居住》,心里总有一份安全感。

1
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,我从小经常住在外婆家或亲戚家。“今天下课回家,要回哪里呢?”总要和送我上学的阿姨确认好,我才能放心上下课。直到念国中时,父母认为我该好好在家中念书,于是爸妈不在家的时候,二姨就会来家中陪我。那时候对“家”,我才有一种稳定感。
或许是因为孩提时代的不安全感以及过早地独立,在20岁左右时,我独自从高雄搬家到台北念书,到38岁,我搬了十几次家,从台湾北部到台湾南部练就一身搬家好工夫!不但超级会找房子,打包收纳东西速度更是一流。
在这近20年间,有时候是因为租屋到期,有时是因为工作因素,有时候因健康问题需搬回老家休养。总之,大多时候搬家心情都不太好,只有少数几次例外。例如,三十多岁在内湖租屋时,因为只有半天时间从高雄去台北找房子,所以勉强找到一间小套房,住了不到半年,人就变得很郁闷。有天休假在家,发现同层的房间有工人在维修墙壁,才发现原本的租客已经退租。我立马打给房东,跟她说我要租前面有窗台的阳光屋,而我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搬好家了!
后来,因着在家工作,我渴望换到更大的空间,于是我开始跟上帝祷告。过了三个月,我发现楼上的租客在搬家,于是我上了楼跟前租客聊聊,发现这间公寓六楼的加盖套房,有很大的空间。又再一次,我跟同样的房东换租屋,搬到一间十坪的大套房。
还记得当时,我利用过年元旦的时间搬家,因为只需要搬一层楼,所以我拆开收纳盒,将物品一盒一盒运送上楼,为了避免爬楼梯太多趟,所以想尽办法打包与运送。在整理时,因为早先在脑海中勾勒布置流程,所以买了些收纳盒可当柜子,搬家时又很好用。当时教会小组姐妹,来为新住处祝福祈祷时,很羡慕我搬到一间有小沙发、三门衣柜、长桌、书桌、大电视、双人床的超级大套房。

2
在内湖的大套房居住了三年半,一面服侍教会、一面接案工作,长时间过分努力工作与服侍,影响了我的健康。由于压力太大,虽睡着一张舒适的床,却无法入眠。在暂停所有服侍与维持少量工作的情况下,我祷告寻求上帝的心意,决定搬家回南部高雄。
很奇妙,当我跟上帝祷告愿意搬家回高雄后,我的体力恢复了,独自一人处理了所有事情,打包31件家当,其中书就有快一百本,连买的立灯也打包得好好的。不过也丢了很多纸类跟印刷物,只把必要东西打包。那时,心里感觉难过,但却又仿佛不再依恋在外的生活,真正的要回家了。
31件包裹,让货运公司从公寓六楼签收后,搬回高雄在十楼电梯大楼,我才意识到,“灾难来了!”因为家中的空间,已经装不下我在台北生活五年所累积的东西,花了很长时间,我开始丢原屋旧物——小时候的娃娃、过期3C产品、笔记本、旧衣服……还买了一个大书柜,一个大收纳架子,才让在台北累积的物品有了“归宿”
也在那时兴起一个念头,“我要定居在高雄”!而正因为有这个念头后,我重新检视自己,发现这20年来,我一直渴望找到自我空间,其实还是在原处。然而,有一天,我灵修时,读到一篇文章,是韩国作者吴大植写的《今天,活出基督徒的生命》。在这篇文章中,写到作者因为结婚后租屋而在30年内搬家19次,每一次到了新的租屋,他都觉得是个新开始,住久后就觉得房子是自己的,到了房东要收回房子时,他才意识到,原来“这房子的主人另有其人”

3
吴大植在文中分享,其实“敬拜神的时刻正是如此”,敬拜神是为了让我们知道,谁才是自己的主人。他形容敬拜就像是租屋续约的日子”,当我们知道这位主人是谁,并坚定地信靠他时,就能得享安全感。而神也会回应我们的需要,保护我们,引导我们。
这让我深感,其实我们不过是客旅,却在漂泊的浮世中渴望有安定,因此寻找一个稳定的居所。现在的我和母亲两人住在四房两厅的大楼中,我拥有一间卧房和一间书房,刚开始拥有书房时,觉得“我有自己的书房了!”但其实房子的产权并不属于我,总有一天,我仍然要离开,只是或早或晚罢了。
在人世的搬家,是梳理一小段时间的人生空间,并展开新的人生故事。而人生正是这一段段不同时空累积出的大大小小的生命故事。读完吴大植的文后,我反思,有什么是我不能给上帝的?如果有一天我被上帝呼召离开高雄,我不会再坚持自己要定居在高雄。正如同,亚伯拉罕出吾珥的时候,并不知道要去哪里,而当时他从居住在先进的城市,转换到搬家住帐篷。有了这层反思,近期的我开始减少购买书本,也打算好好将衣物整理回收,将“定居在高雄”的心态慢慢收回,并且愿意被上帝呼召,去他要我去的地方,不再坚持追求短暂安定。
搬家前后,感觉总是大不同!但如果,我的人生还会再一次搬家,我会愿意顺服上帝的声音,做出回应呼召的搬家行动,因我人生的安全感建立在上帝身上,而非房屋空间。

摘自《海外校园》

发表: 齐鲁 8/16/2025
浏览: 27